以陽光之名,以技術之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機遇下,在清華大學迎來104周年校慶之際,2015年4月26日,清華陽光研究院暨科學顧問委員會成立。
.jpg)

依托清華大學強大的科研背景和清華陽光公司多年來技術產業化方面的經驗,清華陽光研究院希望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深入的做些基礎性、前瞻性的研究,同時這也是一個集清潔能源關鍵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技術服務、人才培養交流于一體,以產業化應用為目的的研究機構。清華陽光研究院目標是成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國際一流的研究院。
在會議上,啟迪控股總裁及清華陽光公司董事長王濟武先生對來賓和聘任為科學顧問委員會的委員們表示感謝。隨后,圍繞啟迪控股和清華大學的關系,王濟武先生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了啟迪控股的發展進展,但重點介紹了啟迪控股在環境保護、新能源利用領域的發展情況,他指出啟迪控股目前已經架構起了空氣凈化、陽光新能源、綜合環境治理這樣一個企業體系,未來,啟迪控股希望和各位學者、前輩、行業資深專家進行探討、研究,摸索出更完善的發展模式和道路。

“隨著清華陽光研究院的成立和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的加入,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的研究力量將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王濟武先生高興的說。
作為清華大學最大的一個企業,王濟武先生還表示,啟迪控股、啟迪下屬的環保集團、新能源集團樂于在環境保護、陽光利用、新能源開發領域加大投入、加大科研投入,此舉不僅能體現清華企業的擔當,同時也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產學研一體化的模式既增強實業實力也增強科研實力,反過來,科研力量的增強對產業能力也是一種促進。
“希望我們所做的工作既是創新的也是可持續的。”最后,王濟武先生對環保事業、新能源領域滿懷希望。
隨后,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先生親臨會場,對研究院和科學顧問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祝賀!他指出在新能源技術將作為未來能源制高點的前提下,能否占領制高點是我們面臨的一項很大的挑戰。在這樣的挑戰下,我們顯得并不樂觀和信心十足,再加上沒有引起全面的重視,我國的制造產業在全球競爭力中并不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在此種情況下,清華陽光研究院的成立變得十分及時、迫切和需要,因為它可以將光熱、光伏等技術集中起來,將各方面的研究力量集中起來,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跨界力量源泉。同時,他指出,應該讓創新形式更加多樣化,在成立以科學家以及技術骨干力量為核心的強大創新團隊的同時,產業平臺應該更加開放化,通過協同創新,直接面對產業需求,更加密切的結合起來,提高太陽能競爭力,加強其開發實際應用的能力,通過和所有的行業連接起來,真正實現太陽能的“經濟力+生命力”。如今清華大學具備了這樣的先天優勢,可以將各方面的資源結合起來,為國家的能源轉型提供解決方案,讓大家能夠受到一個指導或方向指引,在各個領域全面推進新能源發展。最后梁志鵬老師祝賀研究院能夠凝聚行業英才,不斷開拓創新,涌現出更多的創造成果,為推動能源生產消費革命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朱俊生指出,在太陽能熱利用領域和產業發展以及行業標準制定方面,清華大學以及清華陽光還有殷志強教授都給了很多技術上的支持,行業才得以健康發展。在市場以及機遇的把握上,清華陽光都做的非常好,此次研究院以及顧問委員會的成立,正是恰逢其時。朱老師希望,過去清華以及清華陽光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為整個行業做出了很大貢獻,未來在推動中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能熱利用方面,清華以及清華陽光能做出更大的貢獻!他希望研究院能夠帶領團隊讓國家的太陽能產業更上一個臺階,使國家真正邁入小康社會。

該研究院集聚了國內外頂尖的行業內泰斗人物和頂尖的科學家,包括:
殷志強教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Em),北京清華陽光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科學家,清華陽光研究院院長,《太陽能》,《太陽能學報》主編,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奠基人;
盧強,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IEEE Fellow,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會士;
王如竹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制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所長,教育部太陽能發電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制冷學會戰略發展委員會委員,制冷設備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太陽能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制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上海市制冷學會理事長;
王志峰,中國科學院博士導師,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國家973項目專家組組長,科技部“十一五”863重點項目總體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太陽能熱利用與光伏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科技部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
王斯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中國新能源標準委員會理事,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王庚研究員,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分院副院長,太陽能標準化委員會秘書長;
何濤,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國家太陽能熱水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副主任,國際能源署太陽能供熱制冷委員會(IEA-SHC)副主席;
李凡,廣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節能協會熱泵產業聯盟顧問,美國國際銅業協會節能家電技術顧問,原廣州能源研究所太陽能與熱泵技術顧問;
張曉黎,教授級高工,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
Ken Guthrie,國際能源署太陽能供熱制冷委員會(IEA-SHC)主席,IEA-SHC澳大利亞國家代表,國際標準化組織太陽能技術委員會(ISO TC 180)主席,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太陽能熱水采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CS028主席。從事可再生能源及能效工作30余年,有豐富的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經驗;為墨爾本大學及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太陽能專業授課;因組織領導國際標準工作獲得澳大利亞標準卓越貢獻獎。
其中,殷志強教授為該研究院的院長,盧強院士為科學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

會上,梁志鵬副司長、盧強院士、朱俊生副理事長、王濟武董事長共同為研究院揭牌。清華陽光公司文輝總裁和殷志強院長一起為科學顧問委員會的委員們頒發了證書。
在會議上,殷志強教授娓娓道來了他作為該顧問委員會發起人的初衷:政府既然鼓勵科技創新,那么平臺和基礎就非常重要。平臺有多高,創新就有多高,所以清華陽光研究院需要一大批代表著中國水平的頂尖科學家,將他們聚合起來,打造一個開放式的產學研創新性平臺,并歡迎各界人才來到這個開放式的實驗室里聯合創新,共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乃至國家的經濟發展。

這不僅是殷志強教授的心聲,也是所有顧問委員會的心聲。會議上,盧強院士為大家做了微電網光伏技術的報告,對微電網發展前景和面臨的問題做了介紹,并指出了研發的方向,提出了一項新技術。

面對著太陽能行業形勢的風起云涌,清華陽光研究院將真正以開放、包容和合作的心態,將陽光變得更加“Clean+bright”,加強院校及企業的聯合研發,采取網絡化的協調組合,建設生態型的“產學研”開放系統,去引領未來能源行業的變革與創新。